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专项的通知
进行中
已截止
专项资金;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文化旅游;舞蹈;影视制作;影视拍摄;公园建设;三维建模;实体空间;文化遗产;语音;内部参数;LED显示;三维场景;LED显示屏;非对称网络;视频存储;调度策略;多通道
+
2021-03-25 14:38:21
基本情况
发布机构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订阅
+
文 号
课题方向
专项资金;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文化旅游;舞蹈;影视制作;影视拍摄;公园建设;三维建模;实体空间;文化遗产;语音;内部参数;LED显示;三维场景;LED显示屏;非对称网络;视频存储;调度策略;多通道
资助力度
*
资助范围
广东省
截止时间
*
公告原文
省直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科技局(委)、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相关部署,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现启动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专项项目申报工作(申报指南见附件1)。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一) 项目申报单位(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其他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同时应注重优选合作单位,原则上同一项目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含)。   申报单位为省外地区的,项目评审与广东省内单位平等对待,港澳地区高校院所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粤科规范字〔2019〕1号)文件精神纳入相应范围。省外单位牵头申报的,经竞争性评审,择优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库管理。入库项目在满足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主要团队到广东落地,且项目知识产权在广东申报、项目成果在广东转化等条件后,给予立项支持。   (二) 项目申报单位应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或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项目的核心研究组织任务。对企业牵头或国家、省实验室(含分中心)牵头申报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三) 项目申报单位应认真做好经费预算,按实申报,且应符合申报指南有关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有自筹经费投入,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70%;非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总投入中自筹经费原则上不少于50%。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牵头单位原则上应分配最大的资金份额。   (四)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单位总体不受在研项目数的限项申报约束,但不鼓励同一研究团队或同一单位分散力量,在申报同一专题时,同一研究团队原则上只允许牵头1项或参与1项,同一法人单位原则上只允许牵头及参与不超过3项,否则纳入科研诚信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 项目负责人应起到统筹领导作用,能实质性参与项目的研究开发或组织实施,防止出现拉本领域高端知名专家挂名现象。   (六) 项目内容须真实可信,不得夸大自身实力与技术、经济指标。各申报单位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申报单位、项目负责人须签署《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函》(模板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须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一经立项,技术、产品、经济等考核指标无正当理由不予修改调整。   (七)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项目负责人或申报单位不得进行申报或通过资格审查:   1.项目负责人有广东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含3项)未完成结题或有项目逾期一年未结题(平台类、普惠性政策类、后补助类项目除外);   2.项目负责人有在研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未完成验收结题(此类情形下该负责人还可作为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团队);   3.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违规行为;   4.同一项目通过变换课题名称等方式进行多头或重复申报;   5.项目主要内容已由该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申报并已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   6.省内单位项目未经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7.有尚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   8.违背科研伦理道德。   (八)申报项目还须符合申报指南各专题方向的具体申报条件。   二、申报方式   (一) 项目申报采用在线申报、无纸化方式,符合指南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或“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http://pro.gdstc.gd.gov.cn)”提交有关材料,必要的技术、财务、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承诺函、推荐函等佐证支撑材料请以附件形式上传。确有不宜通过网络形式提交的,由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省科技厅审核把关后可走线下申报。   本专项专题二采用推荐申报方式,其中项目1须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项目2须由省委宣传部在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前向省科技厅出具书面推荐函。   (二) 项目评审评估过程中需要提供书面材料的,由专业机构另行通知提交。   (三) 项目按程序获得立项后,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纸质件再一并报送至省科技厅综合业务办理大厅(均需签名、盖章,提交时间及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三、评审及立项说明   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评审,对申报项目的背景、依据、技术路线、科研能力、时间进度、经费预算、绩效目标等进行评审论证,并进行技术就绪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评估:   (一) 技术就绪度与先进性评估。本专项主要支持技术就绪度3~6级的项目,项目完成时技术就绪度一般应达到7~9级,原则上项目完成后技术就绪度应有3级以上提高(技术就绪度标准见附件2),各申报单位应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   (二) 查重及技术先进性分析。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照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与广东省科技计划历年资助项目,对拟立项项目进行查重和先进性等分析。   (三)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项目研究成果一般应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请各申报单位按照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见附件3)的有关要求,加强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项目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目标,并在可行性报告中按要求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必要的佐证支撑材料(可行性报告提纲可在阳光政务平台系统下载),勿简单以专利数量、论文数量作为项目目标。   拟立项项目按程序审核报批后纳入项目库管理,视年度财政预算及项目落地情况分批出库支持,结合项目进展分阶段拨付财政资金。   同一指南中的同一项目方向(或课题),原则上只支持1项(指南有特殊说明的除外),在申报项目(或课题)评审结果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予以并行支持。   四、申报时间   申报单位网上集中申报时间为2021年3月26日~4月26日17:00,主管部门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3日17:00。   行业主管部门请于2021年5月10日前来函将推荐项目报送省科技厅(高新处)。   五、联系人及电话   (一)省科技厅。   1.高新处(专题业务咨询):020-83163602、83163871   2.业务受理及技术支持:020-83163930、83163338   3.资源配置与管理处(综合性业务咨询):020-83163838   (二)行业主管部门。   1.省委宣传部:刘长亮,020-87195252   2.省文化和旅游厅:杨荣胜,020-37803352   附 件:1.2021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2.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及细则       3.高质量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引 省科技厅 2021年3月24日 附件1 2021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高〔2019〕280号)精神,按照《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部署,结合我省在5G、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已有基础,设置“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专项。 专项围绕文化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推动广东在高端文化装备、文化科技融合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指南共设置两个专题7个研究方向,拟支持不超过10项,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应用实施须在广东省内,项目实施周期2~3年。 专题一:高端文化装备研发及应用(20210101) 项目1:5G超低延时超高清视频编解码芯片研发及应用 (一)研究内容。 研究面向5G的4K/8K超高清、超低延时编解码技术,满足强交互性的4K/8K超高清应用需求;研究实现轻压缩和中压缩两代技术。研究面向对称稳定传输IP网络的视觉无损极低延时轻压缩传输技术;研究面向5G无线传输条件下的非对称网络的高质量超低延时中压缩传输技术;研究4K/8K的超低延时芯片级实现;研究上述算法在FPGA(可编程阵列芯片)的移植技术;研究FPGA的硬件承载平台上的各种视频接口以及5G/WiFi通信接口技术;研究从4K技术过渡到8K技术的模组实现技术;研究FPGA平台到eASIC(结构化ASIC)的规范设计;研究并实现eASIC的设计、流片、封装、测试;研究并实现eASIC配套验证硬件板卡的设计,测试、验证。 (二)考核指标。 自主研发面向5G的4K/8K超高清、超低延时编解码技术与产品,满足强交互性的4K/8K超高清应用需求,实现轻压缩和中压缩两代技术。完成轻压缩超低延时编解码技术研究,实现视频压缩比10~20倍时,编解码端到端总延时≤3ms(延时指标仅包含前端编码和终端解码本身产生的延时之和),4K/50P超高清视频编码MS-SSIM评分≥0.99;完成中压缩超低延时编解码技术研究,实现视频压缩比80-100倍时,编解码端到端延时≤20ms(延时指标仅包含前端编码和终端解码本身产生的延时之和),4K/50P超高清视频编码MS-SSIM评分≥0.96。完成上述技术的芯片级实现,包括算法的FPGA移植,FPGA硬件承载平台上的各种视频接口以及5G/WiFi通信接口设计,4K到8K的模组化实现;完成FPGA平台到eASIC(结构化ASIC)的规范设计,完成eASIC的设计、流片、封装、测试,完成eASIC配套验证硬件板卡的设计、测试、验证。项目期内,本项目的关键芯片模块,被不少于10家下游厂商集成,至少在2个主流应用场景中形成产品级示范应用。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的推广,eASIC芯片及模组形成不少于5000万元产值,下游厂商形成不少于3亿的产值,形成产 业研究报告1份。 (三)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项。 项目2:AVS超高清视频云转码平台研发及应用 (一)研究内容。 研发面向AVS2/AVS3标准的超高清视频云转码平台。研究面向AVS2/AVS3标准视频编解码优化技术;研究面向云平台的并行资源调度策略;研究不同格式的视频到AVS2/AVS3视频的转码技术,包括编码标准、分辨率、帧率、动态范围转换等技术;研究基于4K模块化方案的8K实时编码技术和基于AVS3标准的8K实时编码技术;研制AVS2/AVS3超高清云转码平台,建立基于AVS2/AVS3标准的超高清视频服务系统,开展示范应用。开放面向AVS2/AVS3标准的视频编解码能力,为相关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进行云转码平台中并行资源调度策略的优化,提升服务器硬件单位产能。 (二)考核指标。 项目完成时须输出基于AVS2/AVS3标准的超高清视频云转码平台和服务系统。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平台部署,基于互联网等网络视听平台开展至少一个AVS2或AVS3的落地示范应用;支持4K@50P视频超实时编转码、支持8K@50P视频实时编转码;在保持超高清画质的条件下,4K@50P视频码率不高于30Mbps,8K@50P视频码率不高于90Mbps;支持H.265、MPEG-4等其他标准视频到AVS2/AVS3视频的转换、支持典型的超高清音视频存储和传输封装格式之间的转换。项目期内,转码输出符合AVS2/AVS3标准的视频时长不低于1万小时,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项。 项目3:现代影视虚拟制作及预演系统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一)研究内容。 面向未来影视创作与制作融合化生产技术变革,研究智能仿真、虚拟可视交互、数字角色等影视虚拟预演,构建影视拍摄现场设备虚拟仿真平台、角色交互创作编排平台、环境场景快速智能建模平台和影视后期流程管理平台,建立数字角色资产库,制定新型影视虚拟预演技术流程和制作规范,在影视和融媒体、文化旅游演艺的视觉创意制作等领域开展虚拟预演技术集成和应用服务。研究影视制作过程实体空间精确感知与融合技术,利用实时引擎技术准确还原虚拟三维场景,对实体空间中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研究真实物理的虚拟摄影器材仿真技术,通过对影视拍摄装备进行仿真建模,满足不同拍摄装备的物理级仿真需求;提供标准化的拍摄装备接入接口,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互联互通。研究基于小间距LED屏幕的AR+VR制作系统,实现图形引擎和实时渲染,大屏的虚拟背景自然重现。研究高真实感虚拟人脸采集与重建技术,研究多用户大范围动作捕捉与交互技术。 (二)考核指标。 基于实时引擎的实体空间精确感知与融合技术,实现不小于300平方米的虚实空间融合捕捉范围,采集数据精度为Position:<0.1mm,Angular:<0.003。基于真实物理参数的虚拟摄影器材仿真技术实现对不少于50种主流摄影器材的三维建模和各项工作参数仿真,能够对任意型号的镜头进行畸变及标定offset等内部参数,满足不同影视虚拟预演中不同摄影器材的物理仿真需求。集成研发一套运用于影视虚拟预演的摄影机空间采集与同步系统,支持2-4K分辨率、0-80FPS自适应图像的实时采集与定位融合,支持基于时码的数据输出并通过网络将实时数据输出给第三方软件,并提供标准化的拍摄装备接入接口,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互联互通。研制服务于影视虚拟拍摄的小间距倒装LED显示屏,像素间距1.5mm-3.3mm,刷新率≥3000Hz,色域覆盖DCI-P3,对比度≥4000:1,可视角度≥170度,屏幕亮度和色温可调节,支持24Hz、25Hz、30Hz、48Hz、50Hz、60Hz、96Hz、100Hz、120Hz等帧率输入。集成研发一套基于小间距LED屏幕的影视内容虚拟拍摄系统,实现基于图形引擎的实时渲染与摄影机精确空间定位,满足以LED屏幕作为背景的影视虚拟拍摄需求。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支持不少于3部影视的全流程虚拟制作,部分成果应用于融媒体制作等相关领域,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项目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IP智能创作与呈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一)研究内容。 研究复杂场景与行为融合建模与生成技术,通过采用融合建模的方式,将传统数字扫描资产和手工建模资产整合在一起,快速构建生成实时呈现场景;综合利用点云距离生成优化和LOD等技术,满足复杂场景和复杂精细动作的快速采集生成和实时显示。研究虚拟角色智能交互技术,打破原有角色制作流程,为虚拟呈现制作提供高效、真实的智能交互角色。建立组件化角色库,支持通过组装的方式对角色进行定制化开发。建立基于语音工具的智能实时交互。研究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挖掘,研究利用虚拟影像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和沉浸度高的特点,生动传播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独特风采,对其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提升文化遗产展示水平,丰富文化遗产陈列展览的内涵。 (二)考核指标。 完成大湾区IP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产库,数字资产数量大于500件。其中,民俗类遗产不少于5种,数量大于100件;技艺类遗产不少于5种,数量大于100件;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类遗产不少于10种,数量大于200件;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于100件。虚拟角色支持与用户的多轮语音交流与协同交互感知,用户语音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融合情感理解的多轮对话意图理解准确度不低于90%,虚拟角色与用户的交互反应延迟时间小于2s;虚拟角色在便携设备上渲染刷新率不小于30HZ,渲染分辨率大于1280*720。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应用示范不少于5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部分成果应用于融媒体制作领域,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项目5: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一)研究内容。 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字出版生产及应用平台,实现对于海量碎片化内容的智能化索引、检索和存取,并通过业务埋点按需完成内容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构建多领域知识图谱,挖掘碎片化内容间的关联关系与规则,完成碎片化交互内容的复用、筛选与重组,实现数字出版云端协同编纂,推动内容生产智能化;通过算法完成平台用户画像与平台资源画像的精准匹配,实现传播推送精准化;通过多形态同步生成技术按需重组优质资源,实现动态按需出版及应用,推动内容服务定制化。 (二)考核指标。 研发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字出版生产及应用平台,平台使用高性能流计算技术完成数字内容场景化数据采集,吞吐量达到50万条消息/秒;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对资源进行智能标识标引,标识覆盖率占总资源数据的95%以上;数据存储基于开源数据库或国产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存储系统查询延迟小于800ms;构建不少于1个学科的知识图谱。项目完成时,平台形成规模化市场应用,项目成果覆盖10个出版单位,生成正式的具备合法版权的数字出版物(以数字教材类出版物为主)不少于200个品种,生成的数字出版物将覆盖1000万个以上用户,数字出版物累计下载不少于3000万次。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项。 专题二:文化和科技融合场景应用及示范(20210102)项目1:岭南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一)研究内容。 研究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遗迹遗存的数字化构建的技术规范与成果标准;开发遗迹遗存的三维数字重建系统,研究面向三维重建的可匹配图像检索技术,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狭小空间、复杂环境下的遗迹遗存手机图片到三维几何模型的快速纹理映射及动态更新;搭建遗迹遗存数字资源知识库,研究知识图谱构建、挖掘、分析及海量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等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高真实感和现势性的三维几何模型纹理的增强现实可视化方法,实现无需预先人工标识的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智能精准匹配,开发遗迹遗存AR系统。 (二)考核指标。 形成遗迹遗存的数字化构建的技术规范与成果标准各1项;形成遗迹遗存的三维数字重建系统,可实现空间小于1米、毫米级精度、图像匹配率优于5%的三维重建;建成遗迹遗存数字资源知识库,支持PB级的数据资源存储与访问,建立涵盖多文物类型、多文物实体的遗迹遗存知识图谱,完成不少于10处遗迹遗存及典型文物的知识图谱建设,典型文物不少于10类、文物实体不少于3000件、事实数量上不少于50万条;研发面向遗迹遗存的AR系统1个,虚实场景叠加配准误差≤5个像素,支持在线人数不少于1000人。 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项目2:长征文化沉浸式体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一)研究内容。 开展面向全虚拟/虚实融合文化呈现的大空间高沉浸交互系统研究工作;研究光学—惯性—视觉的大范围实时定位及漫游的关键技术,构建支持多人同时参与的智能化全沉浸/虚实融合虚拟的数字文化呈现空间;研究面向展览展示的手势、肢体自然交互技术,实现用户双手、同伴、手机、文物模型、道具等多通道协同交互;研究支持语音驱动的自动口型生成以及多轮语言对话的可交互数字主持导引技术,搭建交互式长征文化遗产虚实融合导游系统;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应用示范。 (二)考核指标。 完成基于视频透射方式的同步混合现实实体交互系统,实现用户双手、同伴、手机、文物模型、道具等实体对象的实时实例融合及虚实交互,实例分割算法速度达到20帧每秒,融合精度达到像素级别;在实现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支持视听触感官融合通道,支持自然手势交互,形成不少于五种手势的自然手势集;构建低成本光学—惯性—视觉混合跟踪系统,实现支持超过10个用户漫游的千平米范围高精度跟踪,跟踪精度达到毫米级,单人千平米跟踪系统成本不超过万元级别;建立面向长征历史进程关键性人物、道具、场景的数字资产库,建立不少于10个虚拟数字场景,建立专有的角色动画库,为全面复现长征伟大征程提供完善的数字资产支持。项目期内,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提交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团体)1项以上,建立示范应用并进行相关推广,形成产业研究报告1份。 (三)申报要求。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推荐申报。 (四)支持强度。 资助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项。